數字義烏 - eyiwu

義烏3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橋頭遺址等39處具有較高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為新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義烏市調查發現了一批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相關規定,市政府決定,公布橋頭遺址等39處具有較高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為新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05月14日)


3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序號名稱年代坐落地址類別備注
1橋頭遺址上山文化晚期城西街道橋頭村西南口下禹墳坡地古遺址新發現
2蜀墅塘水利遺址南宋赤岸鎮塘邊村及環溪沿線古遺址新發現
3雙林寺遺址南北朝-清佛堂鎮雙林水庫古遺址新發現
4光裕堂(磚廳)明代赤岸鎮尚陽村古建筑復查
5觀德堂清代赤岸鎮尚陽村長畈自然村古建筑復查
6倉里十八間清代赤岸鎮尚陽村倉里古建筑復查
7靜修堂清代赤岸鎮喬亭村211號古建筑復查
8敘倫堂(陳氏宗祠)清代赤岸鎮雅端村古建筑新發現
9遺安堂清代赤岸鎮雅端村古建筑新發現
10發華堂(樓下廳民居)清代赤岸鎮東朱村古建筑復查
11繼善堂(全院民居)清代佛堂鎮塘下洋村245號古建筑復查
12大房廳(德星堂)清代佛堂鎮倍磊一村南街22號古建筑復查
13敬慎堂清代佛堂鎮倍磊二村東溪路44-48號古建筑復查
14存儀堂(地主屋)清代佛堂鎮倍磊四村倍磊西街14號古建筑復查
15懋敬堂清代佛堂鎮倍磊二村東溪路55號古建筑復查
16新南山民居清代佛堂老市基村大文頭72-75號古建筑復查
17惠吉堂清代佛堂鎮寺前街村185號古建筑復查
18仁和堂清代佛堂鎮寺前街村176號古建筑復查
19丁立魁墓、雀集橋清代佛堂鎮寺前街村翔鳳山古墓葬新發現
20凰升塘民居群清代大陳鎮凰升塘村古建筑復查
21馀慶堂(十八間、七間)清代大陳鎮金山村崗頭自然村古建筑復查
22聚誠塘清代蘇溪鎮立塘村古建筑新發現
23樂順堂清代上溪鎮沈宅村鐵門45號古建筑復查
24禮耕堂清代上溪鎮寺口蔣村130號古建筑復查
25白虎門廳明代義亭鎮隴頭朱村一村247號古建筑復查
26新廳清代義亭鎮鮑宅村北1號古建筑新發現
27六順堂(門廳)清代義亭鎮何店村門廳40號古建筑復查
28街路十八間清代義亭鎮何店村街路21號古建筑復查
29山門塘十四間民國義亭鎮何店村山門塘1號古建筑復查
30水閣樓(一鑒堂)清代稠城街道森屋村162號古建筑復查
31后灣田祠堂清代稠江街道江灣村古建筑復查
32雅留樓下廳清代城西街道雅留村古建筑新發現
33五星塘樓下廳清代城西街道五星塘村古建筑新發現
34和順堂清代后宅街道下金村260號古建筑復查
35陶店何氏民居群
(慎修堂、繼善堂、何氏宗祠、十三間)
清代廿三里街道陶店村路北52號古建筑復查
36森玉堂清代廿三里街道何宅村東區65號古建筑復查
37廿四間民居清代廿三里街道何宅村中13號古建筑新發現
38吳可夫民居(洋房屋)民國廿三里街道老街25號古建筑新發現
39金重輝民居(金永和)民國廿三里老街103號古建筑新發現

39處市級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簡介

  1. 橋頭遺址    上山文化晚期

  位于城西街道橋頭村西南口“下禹墳”坡地,經考古試發掘,發現該遺址文化層有6層,出土器物有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錘等石器,以及大口盆、圈足盤、平底盤、雙耳罐、缽等陶器。經專家斷定,是距今約9000年的上山文化中晚期史前聚落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2.蜀墅塘水利遺址   南宋
  蜀墅塘水利遺址由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王槐修建,距今800余年,其歷史悠久,設計科學合理,是義烏古代重要的水利樞紐工程。整個蓄水系統和分水灌溉系統包含一塘三枧九圳,體系很完備,且保存基本完好,是浙江省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水利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3.雙林寺遺址  南北朝——清代
  位于佛堂鎮雙林寺水庫,始建于梁大同六年(540),由達摩勘基,賈云穎助基,傅大士啟發梁武帝在雙梼樹下置寺,號雙林寺,建雙林佛殿,佛殿前造兩座九級磚塔。后歷經興廢更替,北宋時達到極盛,凡屋1200余間,僧徒2000余眾,號稱:“震旦國中,莊嚴第一”。宋治平三年(1066)賜額“寶林禪寺”。從遺址情況看,現還保存有宋代時的大雄寶殿柱礎,整個寺廟的遺址多還保存?,F存后周廣順六年雙林鐵塔一座,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4.光裕堂(磚廳)  明崇禎
  光裕堂,又稱磚廳,位于赤岸鎮尚陽村,建于明崇禎年間。該建筑坐東朝西,占地 493.9平方米。前置磚砌三間五樓式牌樓門,用須彌座,是我市保存較完整的明代磚雕牌樓之一,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建筑面闊三間,分前中后三進連川堂,平面呈王字形布局。前中進均為敞開明廳,明間為五架抬梁前后雙步,梁架結體粗壯,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風格,川堂為清代建筑,后進已新翻修?,F廳內還保留明代琉璃珠絲燈兩盞,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該建筑布局嚴謹,用材考究、粗大,牛腿、雀替、斗栱雕刻精致,時代特征明顯,是研究明代建筑風格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5.觀德堂  清代
  位于赤岸鎮尚陽行政村長畈自然村,坐東朝西,分三進三開間連川堂,左右兩廂兩廊各8間,建筑占地面積782平方米。建筑前進為門屋,居中為正廳,后進為堂樓。正廳為敞開廳,保留原來的牌匾,建筑裝飾具有清乾隆工特征。正廳和堂樓之間連一川堂。建筑的特色還在于引溪堰水入宅,營造出活水繞流的家居氛圍,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6.倉里十八間   清光緒六年(1880)
  位于義烏市赤岸鎮尚陽村倉里,建于清光緒六年,由朱中富歷時3年建成。該建筑坐南朝北,北偏東3度,為前后二進左右廂房對合,呈倒座式二層樓房的四合院,占地面積520平方米。門廳三開間,門面上有磚雕,石庫門上首有“樹德洛滋”青石匾。正廳三間為樓下廳,梁架粗壯,整個建筑的槅扇、琴枋和牛腿等木雕都很精美,且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7.靜修堂  清代
  位于赤岸鎮喬亭村211號,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坐北朝南偏東10?,為前后二進左右廂房的四合院,占地面積約510平方米。建筑正廳為敞開廳,梁架結構和裝飾具有清乾隆工風格。門面采用石庫門,磨磚清水墻貼面,正門門額上題“日新其德”,門枕石和地栿石浮雕梅蘭竹菊圖案,左右龍虎門題“含英”、“聚秀”青石匾,十分雅致。
  8.敘倫堂(陳氏宗祠) 清代
  位于赤岸鎮雅端村,建筑坐西朝東,分三進五開間左右廊廡連川堂,門廳后為一戲臺,歇山頂,勾檐翹角。戲臺做工較精,斗八藻井,飾螭龍紋,檐柱上鐫刻“忠孝賢良千古鑒,聲音笑貌一時新”楹聯。正廳為敞開廳,冬瓜抬梁,采用五架抬梁前后雙步插金柱式,梁架結體粗壯,木雕精美,后進為寢堂,抬梁式。左右天井有太平池。門前還保留旗竿石一對。整個建筑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9.遺安堂   清代
  位于義烏市赤岸鎮雅端村130號,建于清嘉慶年間,坐西朝東,二進三開間,左右廂房各7間圍合成四合院結構,建筑占地347.8㎡。門廳三間,帶腰檐展前廊兩層,正廳三間為樓下廳,左右廂房前檐設檻窗。正廳前廊設天花,雕麒麟、蝙蝠等圖案。建筑木雕精美,保存較完整,與容安堂等構成一個宏大的民居群。
  10.發華堂(東朱樓下廳民居) 清代
  位于義烏市赤岸鎮東朱村,為清中期建筑。該廳坐北朝南,前臨水塘,為前、中、后三進三開間連川堂二層樓磚木構建筑,建筑占地340平方米。前進和中進均為樓下廳結構,用扁作梁,梁上飾貼雕勾連回紋圖案,內外檐裝修木雕精美。正廳五架抬梁前后雙步,后連川堂,穿堂為二層,后進為堂樓。樓下廳布局規整,保存很完整,廳內保存有古代牌匾,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11.繼善堂(全院民居)  清代
  該建筑位于義烏市佛堂鎮塘下洋村245號,為清代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827.6平方米,建筑中路由前、中、后三進組成,左右廂房。兩邊還有重廂跨院,每座重廂院為排五插二的兩個三合院組成,東西對稱。建筑正廳的梁架用五架抬梁前后雙步梁,大梁上不用小梁,全部用雕刻精美的蝦公梁,別具特色。
  繼善堂布局規整,規模宏大,用材粗碩,木雕線條流暢,工藝精湛。整個建筑群以大廳為核心,采用廊院式布局,中路主體建筑和東西跨院之間用火巷隔開,反映了浙中地區古代大家族居住的生活習慣,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12.大房廳(德星堂)  清代
  位于義烏市佛堂鎮倍磊一村南街22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坐西北朝東南,分前后二進,面闊三間,左右廂房各5間對合,二層樓屋,呈“回”字形前廊式的四合院,占地面積517平方米。
  門樓居中為過道,次間隔斷,明間開石庫門,三步石階,左右弄堂開小臺門。整個門臉采用磨磚清水墻砌筑,門頭上磚雕,現用灰槳抹掉。正廳面闊三間,為樓下廳,前檐廊設船篷軒。廂房五間一弄,均為穿斗式。整座建筑用材考究,制作細致,雕刻精美。額枋、牛腿、雀替上雕有丹鳳朝陽、鳳穿牡丹、劉海耍錢、獅子戲球、花鳥水果等圖案,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13.敬慎堂  清代
  位于義烏市佛堂鎮倍磊二村,為清代建筑。建筑坐西南朝東北,正廳三間,左右廂房和兩側重廂各4間,系二層樓房,前設走廊,前后貫通,占地337平方米。正廳為樓下廳,后檐柱施牛腿,設月梁和船篷軒。額枋、后檐柱上多雕刻獅子、鳳凰等吉祥圖案。后置天井,照墻上施彩繪,有“甲午夏月”年款,山墻設五花馬頭,照墻檐下嵌石匾,陽刻“積厚流芳”匾額。正廳石庫門上方墨書“錦水環繞”。南北廂房前檐柱均施牛腿,雕飾松鼠、鴛鴦及葡萄、桃子等動物或水果圖案。重廂不對稱,一側為排四一插結構,另一側無插廂,系局促的基址所致。
  14.存儀堂  清乾隆
  存儀堂,俗稱地主屋,位于義烏市佛堂鎮倍磊四村倍磊西街14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坐北朝南,方位角165°,分前后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為二層樓的二進四合式天井院落,占地面積606平方米。
  門廳臨街而建,門臉采用磨磚清水墻形式,有精美的磚雕和石雕。明間開石庫門,左右廊端開弄堂門。正廳面闊三間,為樓下廳,前檐廊施貼花吊頂,上貼有琴棋書畫、四季平安、連年有余、必定如意、雙福臨門等圖案。后檐墻辟石庫門通往堂樓。堂樓三間,明間為堂屋,次間正房,展前廊。廂房左右對稱各8間一弄,均為穿斗式,廊前設檻窗。
  整座建筑布局完整,用料考究,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15.懋敬堂  清代
  位于義烏市佛堂鎮倍磊二村東溪路55號,為清代建筑。建筑坐東北朝西南,占地380平方米,為四合院式。建筑的特色在于其精美的門臉裝飾,大門門楣陽刻“騰蛟起鳳”四字,龍鳳版浮雕鶴、鹿,寓意六合同春。地栿和門枕石上淺浮雕夔龍紋和吉祥八寶等紋飾,裝飾精美。正廳三開間,為樓下廳,東西廂房各4間。懋敬堂保存基本完整,木雕、石雕、磚雕皆精,時代特征明顯,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16.新南山民居群  清代
  位于佛堂老市基村大文頭72-75號,整個建筑群由前后四進院落組成,分一座四合院和三座三合院,總占地面積866平方米。前座四合院為前廳后堂布局,正廳三間,堂樓五間,居中為堂屋,左右廂房各3間,計14間。正廳明間開石庫門,西側有大臺門通天井。后面三座三合院均為獨立的家居建筑,平面布局相似,均為堂屋5間,左右廂房各3間的格局。適合大家族分戶居住的家庭生活,為清末民國初年代表性建筑。
  17.惠吉堂  清代
  位于寺前街村185號,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筑坐西朝東,南院墻上開門樓,左前方有一堵照壁,清水磚素面。建筑分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各10間,建筑立面外觀具有傳統婺州建筑的風格,正廳為敞開廳,徹上明造,前廊有天花,梁架裝飾木雕精美,并且保存有兩塊清代的牌匾,是研究清代道光時期建筑風格的重要實物。
  18.仁和堂,清代
  又名舊屋,位于義烏市佛堂鎮寺前街村176號,清乾隆年間由丁立魁建。建筑坐西朝東,方位角273°,前廳后堂,左右廂房對合,系二層樓四合式院落,占地面積881.2平方米。
  建筑外立面采用粉墻黛瓦,五花馬頭,青石石庫臺門,門額青石匾額上鐫刻“紫氣東來”字樣,風貌古樸典雅。正廳系三間樓下廳,采用圓木柱冬瓜梁,瓜楞形柱礎。中堂額枋上懸掛“仁和堂”匾一塊,落款為畫溪王世華書。堂樓前廊設天花,左右廂房各五間一弄,對稱布局。走廊東西貫穿,兩端辟側門。建筑主體結構完整,用材考究,木雕裝飾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19.丁立魁墓、雀集橋   清代
  雀集橋位于義烏市佛堂鎮寺前街村翔鳳山(太公山)山腰的山澗上,由丁立魁于清道光元年(1821)十月建造。該橋東北向西南走向,為單孔三折邊石梁橋,全長約9米,橋面寬1.95米,底凈跨度2.80米,橋面距水面高3.31米,右側設欄板護欄,分四節,由條石板及五根望柱組成,兩端外撇,呈“八”字形。橋身由3列各7根條石及4根橫鎖石采用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法呈三折邊形構筑,建于塊石疊筑的基座之上。橋身兩端為塊石、泥沙鋪砌的引橋。兩邊側梁石上分別陰刻“雀集橋大清道光元年十月吉旦”和“稽亭寺前街丁立魁造”字樣。雀集橋上方約100米處的山上有丁立魁墓,為雀集橋建造者的墓葬。
  丁立魁墓坐北朝南,方位角170度。由墓面、墓冢、環墉、供桌及祭臺組成,分布面積約163平方米。墓面呈“凹”字形,長約5.1米,高1.3米,由墓碑、欄板護欄及8根望柱組成。牌坊式墓碑,廡殿頂,脊飾鰲魚吻,中間為葫蘆寶瓶,碑文為“皇清例贈五代同堂顯考(妣)介賓濟陽郡泰九百二十一府君(郭氏安人)之墓道光乙未年冬月吉旦祀男正憲正魯等合立”字樣。橢圓形墓冢封土長約10米,寬約5米,高1.6米。上面長滿雜草、樹木。碑前2.7米處置供桌,兩側設三級踏跺。墓前為半圓形半徑約8米的祭拜臺,用鵝卵石墁地。據《丁氏宗譜》記載:丁立魁(1755~1834),字啟芳,號載亭。太學生,邑舉介賓。雀集橋和丁立魁墓形制完整,保存較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0.凰升塘民居群  清代
  位于凰升塘村中央,由一木廳、下廳等古民居組成。下廳建筑前設磨磚照壁,分前后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建筑占地面積1311平方米。建筑的特色在于精美的立面石漏窗和內部的木雕裝飾,具有乾隆時期建筑的風格。屋脊采用花脊,有精美的磚雕脊飾。整個民居群背依山坡,前臨曠地,四周傳統民居風貌保存相當完整,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一木廳又稱上廳,分前后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建筑占地面積1278平方米,2010年已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1.馀慶堂(含七間頭) 清代
  馀慶堂又稱崗頭十八間民居,位于義烏市大陳鎮北金山行政村崗頭自然村,清代建筑。建筑坐南朝北,占地551.8平方米,四合院式,為前廳后堂布局。前進為三間樓下廳,后進堂樓7間排列,居中為堂屋。左右廂房各4間,展前廊帶腰檐結構。該建筑的特色在于其獨特而地道的外觀,且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建筑采用滾瓦花脊,脊頭有螭龍紋磚雕裝飾,馬頭林立,建筑立面的封檐部位還有精美的壁畫和書法裝飾,外觀極具時代特征,建筑的牛腿、門窗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七間頭位于十八間的北面,正房五間,左右廂房各一間,占地面積192平方米,供馀慶堂家主的女婿一家居住。
  22.聚誠堂  清代
  位于義烏市蘇溪鎮立塘村,清代建筑。建筑坐西朝東,占地658.4平方米,前廳后堂布局,正廳3間,堂樓7間排列,左右廂房各4間對合。建筑的特色在于精美的木雕,牛腿、門窗等雕刻十分精美,而且保存較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3. 樂順堂  清代
  位于義烏市上溪鎮沈宅村鐵門45號,清代建筑,建筑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487.6平方米,分前后二進,由門廳、正廳、左右廂房和二廊組成四合院結構。建筑的特色在于立面精美的石雕、磚雕和正廳精美的東陽木雕。石庫門門頭上嵌青石匾,正門題楷書“豐苞燕詒”,左右弄堂門分別題“石韞山輝”、“水懷川媚”匾額。正廳為樓下廳,抬梁結構,梁架粗壯,木雕精美,具有清中時期的建筑風格,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4.禮耕堂  清代
  位于義烏市上溪鎮寺口蔣村130號,建于清嘉慶年間。建筑坐東朝西,總占地面積827.7平方米,由前、中、后三進二廂兩廊二層組成。建筑重檐、五花馬頭,布局呈四合院結構。
  建筑門屋3間,居中開石庫門,門頭上有磚雕掛落裝飾。正廳為樓下廳,梁架和做工均很考究。堂樓一排7間,明間為堂屋,余皆正房,兩側為廂房,對稱布局。建筑的特色在于其精美的木雕,廂房靠天井的整樘外檐格扇均采用滿地雕技法工藝,十分富麗精致,為義烏所罕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25.白虎門廳  明代
  位于義烏市義亭鎮隴頭朱一村247號,建筑坐西北朝東南,方位角320度。由前后二進三開間二天井左右廂房組成,占地面積570.7平方米。建筑建于明萬歷年間,石庫臺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石雕。正廳徹上明造,梁架用冬瓜梁,結體粗壯,木雕簡潔美觀,紋飾以花卉為主,具有明代風格特征。左右廂房對稱各6間一弄,均為穿斗式。整體建筑格局較完整,且時代特征明顯,肯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6.新廳  清代
  位于義烏市義亭鎮鮑宅村北1號,清代建筑。坐東朝西,由前后三進五開間,中間穿堂,左右廊廡組成,占地面積509.7平方米。前廳面闊5間,前檐辟“八”字臺門,明間辟金柱臺門,后檐連戲臺、川堂。正廳五開間,為敞開廳。后廳比前廳略高,前檐設二級踏跺。左右廊廡各3間二層樓,底層敞開,用二柱三檁,二樓前檐設檻窗。整體建筑具有清末風格,建筑外觀的封檐部位有精美的磚雕掛落,內部木雕精細,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27.六順堂(門廳)   清代
  又名門廳,位于義烏市義亭鎮何店村門廳40號,為清康熙年間的建筑。建筑坐東朝西,方位角105度,前臨街路,為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為二進四合式天井院落結構,占地面積1034平方米。
  門廳三開間二層樓,明間開石庫門,前檐設卷棚軒,后檐敞開,居中為過道,左右次間隔斷,正廳3間為敞開廳,梁架采用冬瓜梁,具有肥梁胖柱的早期建筑特征,時代特征明顯。堂樓居中為堂屋,左右正房,兩側廂房對稱各10間一弄,均為穿斗式。走廊東西貫穿,兩端辟側門,門額上陽刻“屏嵐環翠”“瑤岫鍾靈”字樣。整體建筑規模較大,格局基本保存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8.街路十八間    清宣統二年(1910)
  位于義烏市義亭鎮何店村街路十八間21號,清宣統二年(1910)建成。建筑坐東朝西,方位角105度,為前后二進,左右廂房各6間對合,二層樓房,系前廊式磚木構四合院,占地面積532.7平方米。
  門樓面闊3間,明間敞開,用五柱七檁,前檐辟隨墻式石庫門,青石匾額上陰刻“奠厥攸居”,落款為“宣統二年庚戌冬造”;次間用板壁隔斷。廳堂三開間,為樓下廳,用四柱七檁。廂房前設整樘槅扇門窗,制作精細,走廊東西貫穿,兩端辟側門。
  該建筑用材考究,裝修裝飾精細,雕刻有獅子繡球,鳳凰牡丹、和合二仙、三國人物故事等圖案,并且建造紀年確切,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9.山門堂十四間  民國九年(1920)
  位于義烏市義亭鎮何店村山門堂1號,1920年由何際清建造。建筑坐東朝西,方位角100度,前后二進,左右廂房對合,呈倒座式二層樓房四合院,占地面積340.4平方米。
  前廳、堂樓面闊五間,均為穿斗式,用五柱七檁,明間底層敞開,次間用板壁隔斷。廂房左右對合各二間,前檐設槅扇門窗,制作精美。天井四周展前廊帶腰檐。南廂房辟正門,為石庫門,山墻上為五花馬頭墻。北廂房大額枋上面有建造紀年,陰刻“庚申冬月”等字樣。該建筑裝飾細致精美,雕刻有獅子繡球、鳳凰牡丹、和合二仙、劉海耍錢、天官賜福等人物故事圖案,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30.水閣樓  清代
  位于義烏市稠城街道森屋村162號,正式堂名為“一鑒堂”,俗稱“水閣樓”。建于清嘉慶年間,當地人據《森屋龍港王氏宗譜》記載,該建筑為清嘉慶年間王祈順或其子王世華所建。解放后又在正廳北側建造了5間民宅。
  建筑坐北朝南,后枕坡地,建于水塘之上,是一座別有特色的水上磚木構建筑。該水塘底部為巖石,中間起脊,水閣樓的中軸線正好落在龍背上。建筑南面用兩排青石柱樁立于塘中,每行14根石柱墩,每根柱上端墊一橫向條石,再在上面構筑房屋。建筑由正廳、左右廂房和前廊組成,占地面積198.3平方米,建筑外立面上有精美的青石漏窗,檐下有壁畫,內部有精美的木雕裝飾,石庫門門枕石有高浮雕獅子一對,是研究浙中地區水榭建筑的代表性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31.后灣田祠堂  清代
  位于義烏市稠江街道江灣新園村,清代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623.8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進左右廂房,后進已毀。前后進均為5開間,五架抬梁前卷棚后雙步梁,廊軒雕工精美,梁柱用材碩大,牛腿、雀替、斗拱、梁坊等雕刻工藝具有乾隆工的特征,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32.雅留樓下廳  清代
  位于城西街道雅留村,清代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分門廳3間、正廳3間,左右廂房各4間,占地面積326平方米。建筑的特色在于其精美的木雕,建筑門廳和左右廂房的24扇槅扇絳環板為24幅反映義烏農耕文化的圖案,是研究義烏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33.五星塘樓下廳  清代
  位于城西街道五星塘村,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坐東北朝西南,右側有方塘鑒鑒,建筑分門廳3間,正廳為3間樓下廳,左右廂房各4間,計14間,占地面積365平方米。建筑的特色在于其精美的木雕。外立面石庫門門額上刻“見方塘”,左右龍虎門門額刻“履坦”、“臨深”,為清末時期代表性建筑。
  34.和順堂  清代
  位于后宅街道下金村260號,建筑坐北朝南,門前的有小溪環繞,右前方有一座單拱石拱橋,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建筑分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占地面積1033平方米。門廳3間,居中為門道,正廳3間為敞開廳,軒敞明亮,后進堂樓,左右廂房圍合成二進四合式院落。建筑廳堂采用抬梁構架,梁架結體粗壯,木雕精美,廂房為穿斗式,外檐裝修多用鏤空格扇,具有清乾嘉時期的建筑風格,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35.陶店何氏民居群  清代  包括何氏宗祠、慎修堂、繼善堂、十三間
  何氏宗祠位于義烏市廿三里街道陶店村路北66號,又稱小宗祠,坐西朝東,前面有小溪盤旋,似襟帶繞流。建筑分前后兩院,分三進五開間左右廂廡,建筑面積641平米,耗工4年完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何懋宰發起建造。道光十二年(1832),其子孫又對宗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F存青石門樓系道光時期建筑的原物,上面記載了落成的年代。清咸豐十一年(1861)被太平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修復。建筑采用木梁石柱,冬瓜月梁,徹上明造,梁架結體粗壯,木雕精美,門面的青石牌樓有很精美的石雕,曾辦過私塾,義烏鄉賢何菁曾就讀于私塾,由其祖父任教。何氏宗祠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有準確的紀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何氏宗祠周圍由慎修堂、繼善堂、十三間等重要廳堂,構成一個宏大的建筑群。慎修堂俗成小份里或小房廳,位于路北52號,在何氏宗祠右側,由何德齋建造,建筑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西朝東,總占地面積1038.6平方米,由前中后三進三開間、兩廂二廊組成,分門廳、正廳、堂樓和左右廂房各10間,建筑布局規整,規模宏大。正廳梁架粗壯,中堂懸黑漆鎏金木牌匾一方,由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翰林院編修王品芳題寫。正廳通往內宅的二門為典型的商字門,堂樓外檐裝修采用落地槅扇,鏤空雙面雕八仙人物圖案,工藝極精,有準確的紀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繼善堂俗稱大份里或大房廳,在路北16號,慎修堂西側,之間有火巷相隔,建筑年代與建筑風格大體與慎修堂相仿。建筑分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建筑占地面積1076平方米,由二進四合式院落組成。十三間建于清末,位于路北33號,由正房5間,左右兩廂兩廊圍合組成三合式院落,占地面積440平方米。整個民居群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建筑年代明確,工藝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36.森玉堂  清代
  位于何宅村東區65號,建筑坐北朝南,原為三進三開間左右廂房的二進四合院落,現后進已改為現代建筑,建筑占地面積641平方米。建筑的特色在于其精美的木雕和石雕,正廳為敞開廳,徹上明造,采用五架抬梁前后雙步梁結構,冬瓜梁,廳前左右山面開龍虎門,龍虎門和柱礎上有精美的石雕,是研究清中晚期木雕和石雕藝術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37.廿四間民居  清宣統元年(1909)
  位于義烏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中13號,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建筑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659.6平方米,由前后二進兩廂兩廊二層組成,五花馬頭墻,布局呈四合院結構。
  前廳面闊3間,為樓下廳,明間辟隨墻式石庫門,門額上刻有古代戲曲人物及水彩畫,兩側開弄堂門。后檐廊山墻辟龍虎門,門額上刻有“國思家慶”“心壽季豐”字樣,前檐施獅子牛腿,上面刻有建造紀年。堂樓3間二層重檐,居中為堂屋,次間正房,前檐用牛腿挑檐,前檐廊貫穿辟龍虎門,門額上刻有“瑞氣盈庭”等字樣,兩側廂房前檐設廊,外檐裝修用槅扇。建筑保存較完整,且木雕、匾額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38.吳可夫民居(洋房屋)  民國
  吳可夫民居,原名盤溪小筑,俗稱洋房屋,位于義烏市廿三里街道老街25號,據說是由國民黨軍官吳可夫建造,是一幢民國時期的磚木構西式小洋房。建筑坐西朝東,三開間,三層半樓房,總占地面積131平方米。整個立面用青灰色磨磚錯砌。磚砌的羅馬柱,門頭和窗劵為拱劵形,用石膏堆塑圓劵形或纏枝花紋,窗欞用直徑很粗的鋼筋。山面用觀音兜山墻,室內鋪木地板,隔斷用板壁。曾作為義東區委,廿三里派出所辦公場所,現大門上首還題有“敬愛毛主席萬壽無疆”“為人民服務”等字,留下時代印記,是民國時期西式建筑的代表,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39.金重輝民居(金永和),民國
  位于廿三里街道老街103號,由民國時期廿三里著名火腿商號“金永和”老板金重輝建造。建筑坐西朝東,總占地面積416平方米。前店后堂結構,臨街五間,居中一間為青石店鋪,后面開石庫門通后院。店鋪左右為倉庫,樓上家居。后院為一座十八間的宅院,由二進兩廂兩廊組成。前進5間,后進正廳3間樓下廳,兩側夾屋各1間,明間三層有一間懸山頂閣樓,兩側廂房各3間1弄。建筑保存較完整,融合了店鋪、庫房、工場、客廳和家居的功能,是民國時期商業和民居融為一體的代表性建筑。


# 義烏3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最后編輯時間:2013-07-05}

 相關內容
亚洲成女人综合图区,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