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義烏 - eyiwu

義烏市政府工作報告【2006年】


“十一五”時期義烏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是:立足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走在前列,力爭到201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經濟發展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形成國際性商貿城市雛形。

義烏市市長吳蔚榮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根據《中共義烏市委關于制定義烏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制定了《義烏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請各位代表對報告和《綱要(草案)》進行審議,并請參加大會的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五”計劃執行情況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顧

從2001年到2005年的第十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全市人民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義烏市委領導下,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興商建市”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國際性商貿城市建設進程的重要歷史時期。“十五”計劃綱要提出的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經濟社會呈現“量在擴張、質在提升、全面發展”的喜人態勢。

——綜合競爭力位居全省前列。“十五”時期是義烏發展速度最快、經濟運行質量最好的五年,綜合競爭力名列全省縣級市首位,全國百強縣排名從2000年的第20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5位。200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00.1 億元,“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5.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400美元。財政總收入達3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6億元,分別年均增長 31.5 %和32.9%。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5.9:50.6:?43.5?調整為2005年的2.9:46.2: 50.9。市場長盛不衰,現代服務業快速崛起。國際商貿城一二期建成運營,布局調整穩步推進,市場體系日臻完善。新增市場營業面積120萬平方米,市場總面積達260萬平方米,確立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的地位,被列為全省“十一五”時期現代服務業建設的五大高地之一。市場功能由單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匯集、價格形成、產品創新等方向拓展。小商品城股票成功上市,競爭力名列全國上市公司第二位。會展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會展城市”和“中國最佳會展城市”。義博會實現了從全國性展會向國際性展會的新跨越,成為繼廣交會、華交會之后國內第三大貿易類展會?,F代物流業快速發展,區域性物流中心初步建成,全球20強海運集團已有8家在義烏設立辦事處。購物旅游方興未艾,國際商貿城成為全國首家4A級購物旅游景區,來義購物旅游人次年均增長18.5%。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銀行并舉發展,存貸款余額分別增加407億元和259億元。工業經濟整體素質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235家增加到725家,在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提高了20.3個百分點,實現產值、利稅、利潤分別年均增長55.2%、70.7%和78.2%。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針織、飾品、工藝品、化妝品、玩具等一批極具競爭力的優勢行業,先后被授予中國拉鏈產業基地、中國制筆工貿基地、中國化妝品產業基地、中國襪業名城和中國無縫針織服裝名城等稱號??萍紕撔潞推放平ㄔO成果豐碩,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4家,新建研發中心72家,新增專利授權數2916件,每萬人占有專利授權數位居全省首位;創立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4只、國家免檢產品4只,新增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58只。農業產業化快速推進,高效生態農業逐步顯現。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支出累計達21.2億元,年均增長36.9 %。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7家、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39只。建立市外農業基地28萬畝。大力開展千庫保安、萬里清水河道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新建標準農田13.5萬畝,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經濟國際化大步邁進。2005年經濟外向度達到31.2%,外貿依存度達到29%,均比2000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市場外向度達到55%以上,境外企業駐義辦事機構從31家增加到615家,小商品出口國家和地區從122個擴大到212個。對外貿易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市自營進出口總額從1.4億美元增加到11.8億美元,年均增長54.2%。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五年新增外資企業298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58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首次投資義烏。外貿促進體系日益健全,新設立了海關辦事處、出入境管理局、外事服務中心、國際物流中心等涉外管理、服務機構,獲得了涉外經濟糾紛一審審理權和外國人居留許可簽發權。不斷改進適合小商品出口的監管模式,實現了“異地報關、口岸放行”一站式通關,被列入全省三個“大通關”建設重點,經海關義烏辦事處出口的標準集裝箱年均增長74%以上。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 2005年來義采購和旅游的境外客商突破20萬人次,接待外國使節、訪問團等110批次。

——城鄉統籌實現新跨越。五年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4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3.1倍。城市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建成區面積從32平方公里拓展到5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60 %,提高了12個百分點。商貿城市功能顯著增強。相繼完成了舊城改造、國際商貿城區塊、會展體育中心、江濱綠廊、城市外環線、橫錦引水工程、杭金衢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鐵路移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城市干道36.7公里,新建改建公路730公里,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5萬噸,新增變電容量 133.9萬千伏安,民航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年均增長17.1%和34.8%。積極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深入開展創建工作,先后被命名為浙江省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順利通過了國家園林城市的省級驗收,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2%。城鄉一體化扎實推進。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城鄉一體化行動綱要,編制完成全省首個城鄉社區布點規劃。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從2002年開始,市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資金,專項用于城鄉一體化建設,極大激發了農村廣大干部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五年間,完成18個村的舊村改造和303個村的環境整治建設,完成5個鎮街的異地奔小康安居小區一期建設,惠及山區群眾3000多人。全面實施“康莊工程”,提前實現行政村等級公路通村率和硬面化率“雙百”目標。實施城鄉公交一體化,行政村通達率由83%提高到97.7%。積極開展“市場帶百村”活動,農業從業人員比重由?52.5%?下降到30.6%。

——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文化大市建設成效明顯,五年累計投入科教文衛財政性資金36.3億元,年均增長21.9%。加快國際文化中心和“東海明珠文化工程”建設,文化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中國曲藝之鄉。成功舉辦了四國女足邀請賽、全國女足錦標賽、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等重要賽事??平淌聵I加快發展。全社會科技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提高到1.6%,市級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由3%提高到4.5%,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全國科普示范市稱號。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初中升高中比例、大學學齡人口入學率達到了98.7%和40%,分別提高了10.6和7個百分點。重視解決外來人口子女就學問題。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全面加強。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95%以上,中心醫院建成投入使用。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非典、艾滋病、禽流感等嚴重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治。生態市建設深入推進。積極開展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活動,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穩中有降。認真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合理調整保護區,強化土地要素供給。雙擁工作不斷加強,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平安義烏”建設扎實推進。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加大了對消防安全、道路交通、“三合一”生產經營單位等集中專項整治力度。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類嚴重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初步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加強了信訪工作,認真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新聞、廣電事業快速發展,人防、氣象、檔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事業有了新進步,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和人民武裝等工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強和改進。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0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735元,年均分別增長12.7%和9.1 %。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97.5億元,五年增長6.1倍。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全市財政累計支出社會保障資金9.9億元,年均增長42.9%;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女工生育等社會保險基金總額增長了6.8倍;實施了被征地農村居民養老保障和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已有11.5萬被征地農村居民和46.1萬城鄉居民參保,參保率分別為91.3%和72.1%;建立健全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困難家庭學生助學、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等社會救助制度。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文化、教育、旅游等消費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汽車擁有量快速增長,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生活用汽車23.6輛,增長3.72倍;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33.3%?和 36.2%下降到31.2%和32.2%。開展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和農村住房特困戶解困工作,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由22和 50平方米提高到29.5和60平方米。

五年來,市政府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認真辦理代表議案、委員提案和批評、建議、意見,民主法制不斷健全,依法治市深入推進。

五年來,市政府認真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圍繞建設“法治型政府”、“開放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著力推進行政審批、公共財政、水權交易等領域的改革與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進一步增強;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協調、督查,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切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認真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加大反腐敗斗爭的力度,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我們經受了臺風、高溫干旱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嚴峻考驗,經受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經受了要素資源和環境制約等帶來的各種壓力。面對各種困難和壓力,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來凝聚全市人民的干勁和熱情;始終堅持并深化“興商建市”發展戰略,走具有義烏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提升,不斷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始終堅持開放圖強,不斷擴大市場和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清醒、自信、有作為,扎扎實實推進各項工作,為“十一五”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這是全市人民充分發揚“義烏精神”、共同努力奮斗的結果,是廣大干部迎難而上、克難攻堅的結果,也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依法監督、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駐義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來參與義烏經濟建設的外來建設者、在外地的義烏鄉親和所有關心、支持義烏國際性商貿城市建設的國內外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5年,市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義烏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針對宏觀形勢總體趨緊、資源要素持續制約等困難,因勢利導,破難而進,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突出結構調整。適應商貿城市發展要求,把現代服務業和小商品制造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會展業發展態勢良好,與國內外知名會展城市、展覽公司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全年共舉辦各類展覽28個,其中2005年義博會實現成交額81億元,外貿成交額占65.3%。承辦的中國市長論壇、全國工會維權機制建設經驗交流會等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F代物流、購物旅游、電子商務等繼續得到較快發展。加快市場建設和改造,不斷完善市場體系。穩妥實施市場行業布局調整,全方位開展市場招商,努力增強商貿業核心競爭力。韓國館、香港館、四川館等入駐國際商貿城,聯合國難民署、家樂福等境外機構在義設立采購中心。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步伐,率先在全省推行工業項目公開招選制度,千方百計爭取省重點工業項目3個,入選省赴京重大簽約項目9個,推進了產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積極推進零耗地技改,強化工業用地集約開發水平。重點打造產業規模、創新能力、出口實績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的小商品制造產業基地,產業集群發展優勢進一步形成。完善扶農政策體系,加大對農業投入力度,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新增農業龍頭企業25家,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9個。

圍繞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突出要素保障。嚴格土地管理,及時調節土地供應總量,認真開展閑置土地清理和土地收購儲備工作。千方百計爭取用地指標,扎實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加快電網設施建設,積極向外地購買電權,實行科學有序用電,電力供需緊張狀況明顯緩解。創造條件吸引外資銀行和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來義設立分支機構和開展業務,創立了浙江稠州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銀行義烏分行正在籌建,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問題。大力推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擴大部門預算“一編到底”試點范圍,制定政府性負債管理辦法,對政府性債務風險進行了有效控制。強化政府采購和工程招投標管理,全年節約政府財政資金8.4億元。

圍繞提高國際競爭力,突出擴大開放。深入實施外貿出口多元化戰略,不斷培育、壯大外貿出口主體,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實現加工貿易額同比增長174.4%,出口歐美等發達國家份額擴大至49%,經海關義烏辦事處辦理出口標箱11.4萬只,增長 15.6%。積極組團參加省委省政府組織的港澳浙江周、日韓經貿活動、“法國·中國浙江周”等重大活動,推動由“招商引資”向“選商選資”轉變,引進投資規模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資項目10個。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山海協作”,強化與商務部、外交部和聯合國駐華機構等組織的聯系,與韓國首爾特別市中區、海南省三亞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圍繞促進城鄉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突出和諧建設。從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住房、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方面入手,增進社會和諧。扎實開展農村住房特困戶解困工作,初步確定了7798戶解困對象,首批1864戶的建設用地審批已經啟動。東洲花園經濟適用房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塔下洲經濟適用房建設進展順利。高度重視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認真編制城市交通綜合規劃,加大依法治理力度,致力建設順暢的城市交通體系。社會保障工作卓有成效。新增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參保人員7.1萬人,新增被征地農村居民養老保障參保人員3.8萬人?;攫B老保險等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會救助長效機制基本建立,農村五保、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100%。大力推進科教、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新增企業研發中心6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組織實施國家級、省級重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32項。第三輪教育布局調整基本完成,基礎教育“課改”實驗成效明顯,義烏第二中學順利通過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的評估。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構建。實施鎮街中心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完成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規范化改造。全面開展文化大市建設,國際文化中心建設進展順利,新體育館建成并投入使用。廣場文藝活動、農村文化節、社區文化節、全民健身節等活動蓬勃開展。實施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建成并投入使用農村垃圾房693座。啟動了70個村的環境整治。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全面啟動環境管理重點企業、重點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和網上視頻實時監控系統建設,蜜蜂集團真空濃縮造粒治理氨氮項目通過省級驗收。切實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繼續深化消防、道路安全、“三合一”企業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各類事故發生次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均實現了零增長。“千鎮連鎖超市”實現建制鎮全覆蓋,“萬村放心店”覆蓋面達到 53.4%。進一步做好信訪接待、食品藥品安全、移民安置、地質災害避險等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防控體系建設,主城區社會治安動態監控系統已基本建成。加強應急機制建設,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加強鼠疫、艾滋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傳染病的防控。

我們還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認真開展先進性教育和“攻堅破難、走在前列”、“集約用地、科學發展”主題活動,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健全和完善科學民主決策制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深入推進反腐倡廉等各項工作,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

各位代表,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經濟素質和產業層次總體偏低,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資源要素制約和環境壓力加劇,可持續發展難度增大。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夠協調,構建和諧社會任重道遠。政府職能轉變的成效還不夠明顯,一些部門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時期的奮斗目標和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的攻堅階段。當前,國內外宏觀環境總體向好,國際經貿合作不斷深入,國際制造業和服務業雙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設國際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和研發中心;國內經濟仍處于較快增長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經濟在上升通道穩健運行更長時間是近幾年宏觀調控的基本任務,有利于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成運行,不僅使得我市城市發展空間拓展,區位條件進一步改善,同時,也為我市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優化配置資源,加快率先發展創造了條件。

“十一五”時期義烏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是:立足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走在前列,力爭到201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經濟發展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形成國際性商貿城市雛形。

根據這一總體要求和目標,到“十一五”期末,我市要在“綜合實力、市場發展、國際化發展、城鄉統籌、社會事業發展、制度創新、生態建設、社會和諧”等八個方面繼續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保持領先位置。主要目標是:
——綜合實力領先。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到2010年確保達到500億元、爭取達到55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確保達到8500美元、爭取達到9000美元。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到2010年財政總收入達6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33億元;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30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取得更大進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成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和經濟中心城市。
——市場發展領先。市場規模、功能、檔次不斷提高,物流、會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力爭三產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5%以上。市場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支撐體系不斷健全,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努力把義烏市場建設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展示中心、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
——國際化發展領先。對內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各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達到新水平,經濟外向度、城市開放度、多元文化融合程度進一步提高,商品市場外向度達60%以上。政府涉外管理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實現經濟貿易國際化和服務功能國際化,成為在全球有較高知名度的商貿會展城市。
——城鄉統籌領先。城市規劃建設高標準新水平,城市功能完善健全,到2010年中心城區基本形成100平方公里框架,城市化率達65%,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一體化有序推進,城鄉居民共享城市文明,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先行區和示范區。
——社會事業發展領先。高標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教育強市、衛生強市、體育強市、科技強市,全面建設文化大市,提升發展軟實力?,F代文明風尚不斷普及,居民綜合素質顯著提升,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制度創新領先。深化投融資、金融、公共財政等體制改革,建立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體制。推進行政管理、項目審批、事業單位等體制改革和市場治理機制建設,基本形成與國際化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優勢。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生態建設領先。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力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創建成為適宜創業和人居的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生態市。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社會和諧領先。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科學、民主、依法執政水平不斷提高。城鄉統籌的社保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超過5%。社會應急機制較為健全,治安狀況良好,公共安全情況明顯好轉,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更加和諧。

為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今后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要把握好以下七個方面的重點。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又快又好發展。扎實推進“十一五”科學發展,必須按照服務業更旺、制造業更強、農業更優的要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提升商貿業競爭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商貿業發展規劃布局,進一步健全以小商品市場為龍頭,專業市場相配套,要素市場為支撐的市場體系,努力把國際商貿城建設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加強與境內外制造業基地的對接,加快全球采購平臺建設,強化海關、檢驗檢疫、出入境、涉外司法等市場服務功能,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創建“信用市場”,規范市場經營秩序;積極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大力培育精品展會,壯大現代物流經濟,積極發展購物旅游,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發展電子商務,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全面實施以兩大省級開發區為核心的義西南和義東北產業帶發展規劃,重點扶持壯大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合力打造服裝、紡織、工藝品、機電、飾品、拉鏈、化妝品、玩具、文化用品等特色產業集群,促進區域塊狀經濟向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國際性產業集群轉型;繼續做好工業項目儲備,推進工業項目公開招選制度,注重成長性新興行業培育,優先發展一批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傳統優勢行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創立研發中心,開展聯合攻關和技術轉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技術創新成果,全力打造小商品研發中心;實施品牌強市和質量立市戰略,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產品和行業品牌,爭取建立一批國家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并成為國家級小商品行業標準的重要中心。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深入實施農業企業化行動,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擴大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開發一批名特優農產品;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二)完善城市功能,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十一五”科學發展,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
優化城鄉開發格局,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按照“一體兩翼”發展要求,強化城市空間布局,高標準編制城市系統規劃;強化主城區核心作用,合理布局主城區八大分區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副城區城鎮功能調整,以現狀鎮為基礎形成大陳、蘇溪、上溪、義亭、佛堂、赤岸六大組團,促進城市組團互動發展。
突出商貿特性,不斷完善城市綜合功能。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安排城市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構建便捷綜合交通體系,加強干線道路網建設,完善鐵路新客站和新貨場功能,完成義烏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信息化系統、數字化城市管理體系建設,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大力推進農村新社區建設,科學編制社區詳細規劃,加快實施主城區舊村改造和新社區建設,積極開展副城區村莊和城郊區村莊的新社區建設,力爭完成邊緣山區村莊的異地奔小康工程;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大力開展村莊整治示范村建設和整鎮整街整治工作;深入實施農村飲用水、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工程,努力建成城鄉一體的公共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千鎮連鎖超市”和“萬村放心店”建設。深化“市場帶百村”活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等城鄉配套改革,激活農村發展活力。

(三)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提高國際化水平。扎實推進“十一五”科學發展,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擴大市場、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擴大小商品外貿出口,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外貿出口質量和效益,積極引導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培育一批出口名牌,鼓勵企業對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消化與吸收創新,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進一步規范外貿出口秩序,加強對異地和境外駐義辦事機構的日常監管,規范市場經營戶經營行為;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積極拓展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強化涉外管理服務功能,爭取在涉外管理機構設置、涉外管理權限下放、國際仲裁機構引進等方面取得突破,積極爭取設立口岸和出口加工區。
創新招商引資載體,提升外資利用質量和水平。拓展利用外資領域,吸引跨國公司和國際機構設立采購、物流和營銷中心,吸引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注重對先進裝備和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促進產業在更高層次上的集聚;創新“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等方法,加強對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和重點外商的引資,積極鼓勵外商并購民營企業股權。
加快“走出去”步伐,促進對外合作發展。努力提高“走出去”的水平,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圈,不斷提高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建設節約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扎實推進“十一五”科學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加快生態市建設,強化區域資源和環境支撐。一是強化要素資源支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水平,增強水資源開發能力,優化能源保障網絡,加快信息網絡建設。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努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扎實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努力實現區域工業生態與企業生產清潔化。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入實施生態市建設規劃綱要,加快生態市、生態村鎮建設,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完善生態保障機制。

(五)建設文化大市,增強城市軟實力。扎實推進“十一五”科學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發展先進文化,弘揚義烏精神,全面建設和鞏固科技強市、教育強市、人才強市、衛生強市和體育強市。一是加強文化建設,繁榮文化事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高文化的公共服務能力。二是突出素質教育和均衡發展,加大對農村教育的經費投入,高標準高質量普及十五年教育,著力辦好義烏工商學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形成現代教育體系。三是高標準建設衛生強市,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疾病救治服務能力。四是推進科技強市建設,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加快構筑各類創新平臺和載體,建立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五是全力打造人才強市,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打造人才培育基地,調整優化人才結構,創新人才機制,促進人才集聚。六是努力建設體育強市,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申辦國內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六)打造“平安義烏”,增進社會和諧。扎實推進“十一五”科學發展,必須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擴大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完善醫療、住房困難、殘疾人救助、突發性災害救助、就學困難救助等社會救助制度;構建靈活多元的就業體系,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形式多樣的就業推介活動,完善就業政策保障和資金保障機制,加強勞動維權機制建設,建設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強化人口資源管理服務,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外來人員管理服務,積極發展老齡事業、殘疾人事業和老年服務產業,重視保障婦女兒童和老年人、殘疾人權益。
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加強消防、安全生產管理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健全和完善信訪工作制度,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有效保障社會公共安全。
推進“法治義烏”建設,不斷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切實維護司法公正,實施“五五普法”規劃,加強普法宣傳和法律服務,深入推進基層民主自治,認真貫徹民族、宗教、對臺、僑務等方面政策,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人民團體開展工作,加強人民武裝工作和國防建設。

(七)深化體制改革,創優發展環境。扎實推進“十一五”科學發展,必須加快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保障,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營造良好軟環境。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健全科學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科學行政能力,深化政府機構改革。二是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深化市、鎮財政體制改革,完善財政綜合預算管理和政府采購制度,探索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體系,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進投資體制改革,拓寬民間資本進入領域,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三是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增強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創新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重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建設;推進社會管理模式創新,規范發展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強化行業協會制定內部技術標準、行為規范,培育發展外向型中介機構,促進國際營銷網絡建設。

三、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安排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是加快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層次、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綜合分析發展環境和自身條件,建議2006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調控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1%以上,財政總收入比上年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以上,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2%以上,外貿自營出口比上年增長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全市城鎮凈增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省人代會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擴大會議各項部署和《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圍繞保持市場長盛不衰核心,以提升為主題,狠抓產業素質、開放層次、城市功能、謀福解困、協調發展和規范創新六個重點,力求新提升,增創新優勢,為“十一五”科學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一)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實現又快又好發展,是今年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快提升商貿服務業層次。要認真開展市場發展調研,深化國際商貿城規劃,加快國際商貿城一、二期連廊建設,開展賓王市場改造和副食品市場搬遷工作,重視農貿城、木材市場、物資市場等專業市場發展。加快編制“義烏·中國小商品批發指數”,力爭在義博會召開前向全球定期發布。加大市場招商力度,更多地引進品牌日用消費品和大型采購商。積極引進新的產業和行業,有序發展專業街。積極創建“信用市場”,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規劃建設新會展中心,精心籌備義博會、文博會等大中展會,爭取舉辦各類展會50個以上。大力支持浙商銀行義烏分行開業,致力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爭取承辦全國旅游產品博覽會,加強與杭州休博會等的聯結,加大對客源市場的促銷力度,努力實現購物旅游總人次增長15%以上。擴大消費需求,全面啟動商業網點規劃,更多地引進大型跨國超市、國際名品旗艦店來義設點,改善城鄉消費環境。推動城區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確保“千鎮連鎖超市”在農村傳統集鎮覆蓋面達60%、“萬村放心店”覆蓋面達75%。積極擴大文化、健身、旅游等休閑型消費,培育住房、交通、教育、信息服務等新的消費熱點,倡導健康向上的消費文化。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實施“質量立市、品牌強市”戰略,加快提升小商品制造業層次。要切實做好項目工作,加強工業項目庫建設,重視項目的挖掘、引進、包裝和儲備,集中力量推進重大工業項目的報批和實施。繼續實施“五十強”工程,完善工業項目公開招選制度,有選擇、高起點地承接國際產業鏈高端環節的轉移,延伸拉長產業鏈。抓好重點工業技改項目建設,確保技改投入增長10%以上。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做好科技對接項目的跟蹤和落實,新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家、研發中心5家。堅持整治和引導相結合,大力推廣企業標準化建設,特別是傳統優勢行業的標準化建設,提高傳統優勢行業產品的質量水平。爭創一批省級以上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推動產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新建標準廠房20萬平方米,支持一批成長性強的中小企業迅速壯大。著力提高工業開發的建筑密度、容積率和投資強度,促進產業集約發展。全力推廣循環經濟,積極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推行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二)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努力增強政府為民謀福解困的能力。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繼續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扶持,深入實施農業企業化行動,加快推進農用地依法有序流轉,培育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新增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0個,積極引導農業走出去,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挖掘和開發名特優農產品,通過辦節、參展等形式,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標準農田1.5萬畝、萬里清水河道33公里,實施千庫保安28座。切實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撲滅鏟除有害植物。積極推行農業保險,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強化農民轉移就業和務工農民崗位技能的培訓,爭取全年培訓各類人員2.5萬人以上。深入開展“市場帶百村”等活動,積極培育來料加工專業戶、專業村;規范發展“農家餐”,支持“紅糖節”、“楊梅節”、“蓮藕節”等農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扎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按照節約用地、提高檔次、穩步推進的要求,努力在基礎條件較好的村莊、在不突破現有規模的前提下穩步開展新社區建設。繼續抓好村莊整理,加快“空心村”改造步伐,力爭建設既有文化內涵又有農村特色的示范村15個?;就瓿绅鸶咚?、浙贛新鐵路沿線村莊的村容村貌整治,啟動實施上溪、城西、北苑三個鎮街的“整鎮整街整治”試點工作。加大農村住房特困戶解困工作力度,抓緊啟動首批農村住房特困戶建房。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積極實施城鄉飲用水工程,科學制定水資源配置規劃,合理布局自來水廠,擴大城鄉集中連片供水覆蓋面;對一些地勢起伏較大的邊遠農村,通過建造小型飲用水源,采取點狀分散供水方式改善用水條件,確保年內改善飲用水人口5萬人。深化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工作,推行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加強城鄉污水管網配套建設,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加大農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推廣清潔養殖,重視水資源保護。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開展農村綠色家園活動。

(三)著力加速經濟國際化進程。按照做強外貿、做精外資、做大外經的思路,進一步推動對內對外開放,加速與國際經濟接軌。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把規范外貿經營秩序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建立健全規范外貿秩序協調組織,加強對異地和境外駐義辦事機構的日常監管,從嚴查處非法轉讓核銷單行為,進一步規范小商品出口秩序。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繼續擴大出口歐美市場的占比,努力擴大在新興市場的占有份額。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積極促進旅游購物式外貿發展,培育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引導和規范市場經營戶外貿行為,建立紡織服裝等重要商品出口預警機制,完善外貿促進體系建設。提高選商選資的質量和水平。積極組織參加“美國·中國浙江周”和“俄羅斯·中國浙江周”等活動,強化重點地區和重點領域招商。加強入世后過渡期服務貿易領域開放問題的研究,制定服務業利用外資的鼓勵政策,力爭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深入開展對民營企業嫁接外資意向調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有引資意愿、有一定規模和發展前景好的民營企業與外國公司對接,擴大“以民引外”規模。推動對內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繼續擴大與“珠三角”的經貿交往,提高區域協作發展水平。加強外經合作規劃,密切與我國駐外使領館、商務機構的聯系,加強對國際市場的調研,為廣大企業提供外經合作服務。開展在義外商登記服務,建立健全外商聯系網絡,構建管理服務、信息反饋的渠道和平臺。

(四)著力強化城市綜合功能。積極構筑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生態環境,為增強城市綜合功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精心實施重點工程建設。全力做好40項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抓好浙贛鐵路電氣化改造配套、巧溪水庫除險擴容、凌云互通、金義東南線二期、工商學院擴建、游泳館等15項續建工程;抓緊實施文化基礎設施、義烏機場航站區擴建、杭金衢與甬金高速公路連接線、污水處理、垃圾填埋三期、輸變電等25項新建工程;科學合理做好老鐵路線的規劃改造,努力抓好連接周邊縣市部分高等級通道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城市商居功能。抓好城市總體規劃調整方案報批工作,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啟動義烏內陸口岸場站一期建設,努力增加民航航線和航班,加快“數字市場”建設步伐,不斷優化經商創業平臺。加快北門街區塊的改造步伐,啟動首批老小區公用基礎設施改造,抓緊實施天然氣供氣管網、中心菜市場建設,強化停車場規劃建設,推進有線廣播電視數字化工程,增強中心城區綜合服務能力。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綠色、清靜工程,爭創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強化雨污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地下空間利用研究工作,拓寬城市發展和承載渠道。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順應汽車社會要求,著重緩解城區交通擁堵問題。突出“公交優先”理念,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提高線網密度和站點覆蓋率,健全公共交通系統。加強市容市貌管理,嚴格整治“五小”行業,抓好三輪車萎縮性管理與整治,強化工地和廢土運輸處置管理,推進環境維護作業的市場化運作改革。大力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促進在人文素質、市民素質等方面有明顯的提升。

(五)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以加快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生態市和公共安全建設為抓手,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深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從今年秋季開始,城鄉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并對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的課本費和生活費實行補助。突出素質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規范社會教育機構的管理,穩妥做好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工作。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訓平臺建設,完善人才資源信息庫,吸引、集聚各類優秀人才來義創業。扎實推進文化大市建設。加快國際文化中心建設,繼續開展“雙建設”活動。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揚傳統商業文化,辦好農村文化節、社區文化節、文化藝術節等一批群眾文化活動。加強新聞出版工作,規范文化市場管理。加快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狠抓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嚴密防范艾滋病、禽流感、鼠疫等嚴重傳染性疾病傳播。大力推進體育產業化,精心籌備2007世界女足錦標賽,爭取承辦國家級和國際性體育賽事5個以上。加快生態市建設步伐,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推動赤岸、佛堂、義亭、上溪、蘇溪創建成為省級生態鎮和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加強人口與計生工作,繼續抓好灘坑水庫、巧溪水庫等移民安置,重視氣象、雙擁等工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新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5萬人、基本醫療保險5000人、工傷保險11萬人,新增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4萬人,實現被征地農村居民養老保障應保盡保。完善現代社會救助體系,健全長效救助機制。積極開展慈善救助,探索福利工作社會化發展新路子。切實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大力開展消防和安全生產集中整治行動,堅決關閉“三合一”等場所,加快建設一批危險物品倉庫,努力保持生產事故次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零增長。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藥品、醫療器械和無證經營藥品行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重視信訪工作,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各類專項應急預案,不斷提高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六)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完成好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務必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更多地將財力、物力和政策等公共資源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更多地運用規劃和產業政策、技術和環境標準等手段改善政府經濟管理。深化公共財政管理改革,擴大部門預算“一編到底”試點范圍,積極做好稠城、大陳和赤岸的“鎮財市管”試點工作,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逐步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根據事權、財權相結合的原則,全面開展鎮街建設項目出資配套政策清理工作。健全國有資產營運、監管制度,推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和維護市委的統一領導,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和決定,主動聽取人民政協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完善行政執法體系建設,細化、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執法監督,積極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以“五五普法”為重點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全面貫徹實施《公務員法》。扎實推進反腐倡廉工作,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使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求真務實,牢固樹立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不斷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做到在任務面前勇于承擔、在困難面前勇于進取、在矛盾面前勇于開拓,矢志不渝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各位代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十一五”時期,是義烏力求新提升、實現新跨越、再上新臺階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對義烏發展高度重視,明確要求總結、推廣 “義烏經驗”,這是對我們工作的極大鼓勵和巨大鞭策。讓我們在中共義烏市委的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齊心協力,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為加快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而努力奮斗!


# 義烏市政府工作報告【2006年】    {最后編輯時間:2011-03-07}

 相關內容
亚洲成女人综合图区,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